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需物质文明夯基垒台,更需精神文明立柱架梁。
骄阳掠过泰山之巅,遍布泰城大街小巷的紫薇竞相绽放,映照出我市深耕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画卷——社区窗明几净,彰显治理之效;车流礼让有序,折射规则之明;志愿服务温暖,传递向善之风……这幅泰山脚下的文明画卷,正是我市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肌理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市以“会当凌绝顶”的攀登之姿,通过创新“文明培育树标杆、文明实践接地气、文明创建惠民生”三维联动机制,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导航作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在守正创新中厚植道德沃土,于担当作为里绽放文明之花,为奋进新征程提供澎湃精神力量。
如同百日常开的紫薇花,今日之泰安,文明已从外在行为规范升华为城市基因,由阶段成果蜕变为永恒气质。
文明立心培根铸魂
文明的根基在于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我市以“五进”活动为抓手,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强市建设、法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机关建设全过程,让文明新风尚内化为城市精神追求,外化为市民自觉行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作为人民的勤务员,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勇救落水群众壮烈牺牲的新泰籍武警战士李林雨,生前写在日记里的话。
“他冲进河里凭的是本能,就像他年轻时为朋友出头那样。”这是为救3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的宁阳人栾留伟的妻子对丈夫的评价。
楷模力量撼山河,浩然正气贯长虹。英雄虽已去,榜样的力量却生生不息。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哪里有榜样,哪里就有新气象。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先进典型推树力度,以先进典型引领思想道德建设。截至目前,我市已有全国道德模范2名、提名奖5名,全国“诚信之星”2名,“中国好人”75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6个(集体4个、个人2名),“齐鲁时代楷模”3个(集体1个、个人2名),“新时代泰安榜样”典型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典型培树也在各县(市、区)多点开花:新泰市成立“道德模范工作站”,开展“德润平阳”道德模范孵化培育行动,收集好人线索1.6万余条;肥城市持续开展“鲜花送文明”活动,挖掘宣传好人好事,20年来累计收集好人好事线索2万余条;宁阳县打造“信义宁阳好人之城”品牌,常态化开展好人全县征集评选活动,让“好事能被发现,好人能被宣传”……好人共生的“蒲公英效应”持续发挥作用。
培树典型,只是我市推进文明铸魂的一隅。
在岱岳区粥店街道泰和社区,7位居民凭借参与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安全宣传以及志愿服务积累的信用积分,兑换了生活物品。这是我市“美德信用+”应用场景之一。
目前,我市市县乡村普遍建立“美德信用积分兑换超市”,岱岳区更是实现了全国首个县域层面跨区域信用合作。在“以德换得”的正向激励下,居民自发参与到社区、村居治理中,实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良性互动。居住环境愈加优美,村风民风愈加和谐。
擎信仰之炬,育时代新人。文明培育,从娃娃抓起。我市持续深入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创新实施“首课思政负责制”,构建起“人人讲、课课讲、天天讲”的新格局,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策划“泰山少年说”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实践、“以德润心阳光成长”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泰山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中华泰山学生礼”等活动,通过构建“1+1+5”德育体系,建立全环境立德树人品牌矩阵。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泰山少年说”系列活动1.8万余场次,受益学生达70万余人次。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市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连年组织“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全民国防教育月”活动、“红动泰汶”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爱我国防”主题演讲大赛,多维度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如今,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在美德信用的浸润中,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已成为泰安市民的普遍追求,文明之花深植人心。
文明实践成风化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这不仅拓展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更构建起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重要平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使文明新风吹遍城乡每个角落。
如今,全市370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如珍珠一般散落在泰汶大地上。我市将这些“珍珠”串珠成“链”,建成环泰山“泰风和润”和沿汶河“汶水悠悠”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探索出一条“串点成线、扩线成带、连带成面、有机融合、全域覆盖、共建共享”的特色路径。
“泰风和润”文明实践带东西绵延60余公里,串联着11个乡镇(街道),“汶水悠悠”文明实践带横跨6个县(市、区)。两条文明实践带犹如闪耀着文明光芒的玉带,从泰山脚下升腾而起,成为泰安精神文明隆起的新高地。
群众的需求就是文明实践的方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我市培育“泰安小美”“泰山心语”“蒲公英影院”等文明实践品牌,持续开展讲理论、送政策、传文明、种文化活动,打造群众最爱去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综合体。
200多家庄户剧团、8万多名乡土文化能人、百万名“泰安小美”志愿者,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开展文化文艺、科普宣传、助医助学等“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16万余次。
在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家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一场“新风管家”小戏小剧开演。“今天俺们带来的节目是《三姐妹说彩礼》,说的是孩子们不要高价彩礼的新做法。”演员孔祥菊将移风易俗融入节目中寓教于乐。过去,安驾庄镇流传着“一婚回到贫困线,一场白事两头空”这样一句俗语。如今,肥城市创新构建“新风管家”服务体系,推行简约办婚、低碳迎亲、文明贺喜,以标准化、特色化、浸润化推进移风易俗,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剧为载体,将移风易俗理念巧妙融入艺术创作,让文明新风可触可感。
从“两头空”到“简约办婚”的转变,正是我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的成果体现。目前,全市所有村居均将移风易俗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打造“移风易俗赶大集”活动品牌,移风易俗小戏小剧走进乡镇(街道)巡演4500余场,移风易俗政策理论直达乡村,文明理念在全市蔚然成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精神文明建设,既要破除陋习,更要传播优质文化资源。
在泰山区财源街道的乐园社区文化书院,热爱京剧的社区居民自发组建京剧票社,每周末都会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研习经典唱段。在社区的支持下,票社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发展得越来越好,每逢传统节日,他们便为居民带去精彩演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爱上京剧并加入其中。这是我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以“邻里相阅”文化书院品牌推动文化社区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市文化社区建设已全面起势,40个试点文化社区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文化社区成为一项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期盼的民心工程。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如火如荼,文化活动也精彩纷呈。
2024年,我市成功举办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泰安)启动仪式,策划开展了“精彩民俗”“浓厚年味”“精华文旅”等12个系列50余项重点活动,全市共开展系列活动19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290余万人次。
我市创新打造“龙腾泰山国泰民安”泰山民俗文化品牌,连续两年举办“二月二龙抬头”登泰山民俗活动,将节庆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走进大众生活;以五岳独尊的泰山提升传统节日吸引力,在传统节日传承弘扬泰山文化,“以节彰山、以山兴节”,推动传统节日与泰山文化相融相促,不断擦亮“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泰山”文明实践品牌。
文明创建幸福加码
幸福,是一座文明城市最温暖的底色,文明创建的目的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我市将文明创建与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度融合,通过一项项暖心举措、一件件民生实事,让文明成果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幸福体验,文明创建正在为这座城市绘就一幅“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幸福图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市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停车难、休闲娱乐场地少等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注重落细落小落实,着眼日常、经常、平常,于细微处彰显为民服务的温度。
近年来,我市以精细化改造推动老旧小区提质升级,累计完成中心城区796个老旧小区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注重历史文脉传承与适老化需求并重,通过保护历史古迹、修缮老建筑、优化绿化景观等系统性措施,实现了从“改小区”向“改生活”的深度转型。2024年,泰山区灵山小区改造项目入选山东省首批设计引领类城市更新创新案例,小区居民深切感受到了“出门是游园,入眼即美景”的美好。
旅游旺季“停车难”一直是困扰游客、市民出行的“痛点”。2023年“五一”前夕,“泰山易停”城市级智慧出行小程序上线运营。两年多来,众多市民、游客已成为“泰山易停”的受益者。
今年,“泰山易停”智慧停车管理平台成功接入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你好小停,请帮我规划去停车场的最近路线”,市民、游客只需在“泰山易停”小程序中点击“小停”停车助手,对其发出相应指令,后台便会自动进行搜索,迅速对用户提出的问题作出精准反馈。智慧停车的便捷体验,正是我市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生动缩影。
数字化服务提升市民出行效率的同时,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也在同步升级。
红门游客中心、天平湖景区、泰安老街等相继建成开放,为市民休闲娱乐等文化生活提供了好去处;长城农贸市场等12家星级农贸市场明亮整洁,提升居民买菜体验感;《泰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泰安市养犬管理条例》《泰安市停车管理条例》等8部地方性法规,为处置城市治理顽疾难点提供法律依据……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创建成果惠及群众,为幸福生活加码。
文明创建为了人民,文明创建依靠人民。我市创设“爱泰安随手拍”微信小程序,市民通过手机抓拍身边的文明或不文明现象,并通过小程序轻松上传,为文明行为点赞或提出城市治理建议。截至目前,平台用户累计达10万余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深入人心,城市治理的“末梢神经”被不断激活。
文明创建不止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
近年来,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战线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山东梆子《那山那年那群人》、长篇小说《息壤》《裁判的背后》入选省“齐鲁文艺高峰计划”;打造“泰爱读”书香泰安品牌,全市建成城乡书房62家、农家书屋等各类阅读阵地3800余个,举办全民阅读活动1600余场次;“山东手造·礼遇泰安”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5月23日,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名单公布,我市9个单位、13个村镇、2户家庭、2所校园榜上有名,泰安市及新泰市、肥城市顺利通过复查,再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文明创建硕果累累。
文明清风,润泽万家;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从街坊邻里的互帮互助到危急关头的舍生取义,从婚丧嫁娶的绿色新风到崇德向善的蔚然成风,从老旧小区的蝶变焕新到智慧城市的便捷高效……泰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将文明基因深植城市肌理。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从大汶口文化的千年薪火,到新时代“登高望远”的奋进号角,泰安这片浸润着山水风骨的沃土,将以“挑山工”的坚韧执着,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砥砺奋进,让精神文明之花绽放时代芳华。